有机粮食仓储对策建议
我国有机粮食产业发展迅猛,储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制定有机粮食的有机仓储方式以及储粮有害生物的有机防治方法意义重大。基于储粮有害生物的生活习性,在粮食收获到入仓的全过程中提出了阻挡、驱避、杀灭等控制方法,同时考虑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机粮食的仓储方式,对于生产企业技术方案的制定以及认证标准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仓储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做出调整,尚需根据实践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国内外粮食储藏及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有机产品标准、适于有机粮食储藏的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体系,开展基于储粮生态系统的储粮生态因子调控技术的研 究与推 广,如低温储藏、气调储藏技术等,同时结合植物源粮食保护剂的应用,是今后有机粮食储藏及其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破碎率 粮食的破碎率是反映粮食品质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玉米质量指标中规定三等玉米的不完善粒不能超过8%,(不完善粒包括虫蚀粒、破碎粒、病斑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破损粒增加,不完善粒总量就会超过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烘干后的玉米,由于高温干燥产生的破碎增加,破碎率过高,导致品质下降,甚至隆等。以及玉米表皮爆裂和产生热损伤,爆裂的玉米在装运过程中会产生籽粒的破碎,并加大了玉米储藏中发霉的机会。通常解决办法是采用过筛的办法,减少人为造成粮食的减量和经济损失。
粮油加工环节节粮减损现状
粮油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量较多,造成粮食损失的环节也较多。我国粮油加工环节造成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损失量较高的比例。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每年我国在粮食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损失粮食约 350 亿公斤,相当于 666.67 万公顷耕地的产量,其中加工环节损失粮食约 75 亿公斤,占 21.4%。目前我国的小麦出粉率约为 75%,稻谷出米率约为 65%,大米抛光次数过多,碎米率过高。粮油加工的环节非常多,包括原料处理、清洗、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都会造成粮食损失。以小麦加工为例,小麦加工损耗体现在 7 个方面:,机器收割小麦中带壳小麦较多,带壳小麦在初清和清理过程中被清理出来,成为下脚,造成浪费;第二,过度清理造成部分小麦被清理出来或破碎,成为下脚;第三,清除的瘪麦、碎麦利用不够;第四,过分追求精度,出粉率下降;第五,胚芽和麸皮食用化利用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第六,工艺装备较落后,配粉粗放(大部分在线配混),配粉系统缺乏或停用,造成小麦利用率低;第七,包装及应用过程中造成的浪费,主要是袋装粉造成的损耗。
您好,欢迎莅临上谷仓储设备,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